兩個主塔間約1700米長,最高點相當于90層樓高……中交二航局二公司副總工程師、深中通道項目常務副總工程師曾煒每天在這條伶仃洋海面上方的貓道上穿梭,他無心體會“穿云跨海”的感覺,每走幾步,就仔細查看索夾安裝的狀態,力求將精度控制在毫厘之間。
伶仃洋大橋是曾煒參與建造的第8座大橋,16年的建橋歷程,讓他在一個個項目中實現了人生價值,品質匠心讓橋梁工程經得起考驗,綻放出璀璨的光芒。
四海為家與橋結緣
2006年,曾煒從湖南大學土木工程系橋梁專業畢業,順利進入中交二航局。在這里,他跟大學時候一樣,求知若渴,將大學所學與橋梁建設項目相結合,迅速成長;
2007年,在蘇通長江大橋建設項目上,他第一次以技術主管身份入駐,汲取橋梁現場管理的養分;
2008年到2013年,遼河大橋、中朝鴨綠江大橋等四座位于中國東北的橋梁施工實踐,讓他真正明白了高寒地區快馬加鞭作戰的痛苦,也推動著他變壓力為動力,攻克低溫條件下橋梁高性能混凝土施工和泵送的技術難題;
2014年入駐滬蘇通長江大橋。在這里,他迅速革新管理理念,將項目管理體系與自身專業高度融合;在這里,是他真正意義上成為總工程師的第一個項目,這座世界第一的鋼拱橋對他如今的施工技術管理影響巨大。
“自進入湖南大學土木工程系橋梁專業就已做好四海為家的準備。”曾煒告訴記者,他的兩個孩子都在項目上出生、長大。對于橋梁,他有著特殊的情感。“能夠做出一座精品橋梁,是我的心愿。”
初心不改勇闖難關
2018年,觸摸“世界之最”的機會來了。粵港澳大灣區深中通道于2016年12月28日開工建設,這是集“隧、島、橋、水下互通”四位一體的世界級跨海通道集群工程。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伶仃洋大橋正是深中通道的關鍵控制性工程,同時也是世界最高海中大橋,曾煒被任命為深中通道項目常務副總工程師。
2018年9月,伶仃洋大橋主墩樁基開鉆。曾煒回憶道,2018年10月1日,伶仃洋大橋第一根直徑達3米的樁基開始施工,其時間耗費了整整一個月。當時的地勘報告所反饋的信息過于保守,東索塔下方的巖層比想象中的還要硬,而且地勢不平,以破碎巖層居多,很容易造成旋挖鉆頭的歪斜,并會對施工進度造成極大的影響。
經過測量,第一根樁產生了在控制余量內的偏斜,盡管鋼筋籠能夠勉強下放,但距離項目部的高標準相去甚遠。為此,曾煒調研了多家做嵌巖樁的廠家。要確保鉆孔的垂直度,那么鉆頭定位一定要準確,手中的圓珠筆給了他靈感,一個念頭從他的腦海中閃過:“為什么不將鉆頭做成階梯狀,從上到下,由大變小?”
通過技術團隊深入討論,項目部立刻聯合廠家開展研發試驗。一種內圈直徑1.5米、外圈直徑3米的階梯型球齒鉆頭被開發出來,它就像一桿標槍穩穩插入巖層之中。
最終,樁基鉆孔垂直度得到有效保證,且工效提升30%以上,單樁成孔時間至少節省3天以上。2019年4月12日,隨著最后一方混凝土注入,伶仃洋大橋東索塔56根樁基全部完成澆筑。后經檢測,全部為一類樁。
匠心打造精品工程
曾煒始終懷揣建精品工程的理念。在深中通道項目,他每天早上7點就開啟了一天的忙碌,事無巨細,事事親力親為。“世界級工程需要世界級的管理,一根鋼筋、一顆螺帽都不能放過。”他常常說。其實除了技術和管理上的事情,項目上還有許多需要操心的事。
比如這么多工人持續施工,現場物資保供也是項目組面臨的諸多挑戰之一。曾煒告訴記者,這么多工人的日常生活所需物資的水上運輸就是一個大難題,他說:“工人生產生活的所有物資全部要走16公里的水路運抵施工現場,而這段水路還要穿過珠江口的三個航道。每天這三個航道有數千艘大小輪船通行,使物資運輸成了一個難度較大、風險較高的事情。能否把這個問題解決好,甚至能決定這個項目的成敗。”
為此,項目部盡量減少使用船舶運輸工程材料的批次,例如主塔使用的鋼筋就是直接在岸上先加工成鋼筋網片再運過去,到了現場直接拼裝成大橋主塔需要的整節段鋼筋籠,既節省了相當一部分運力,也減少了現場工人的工作量。
曾煒說,類似的施工巧思還有很多,都來自于中交集團技術專家們的反復打磨推敲和突破創新。他認為,伶仃洋大橋項目之所以取得了如此多的創新成果,都離不開前期的充分準備。“在項目開始前我們就投入了大量的資源提前規劃,到了計劃實施階段就得心應手。面對兩邊都不著岸的汪洋大海,要想在海中把橋架起來,就得開動腦筋,做大量的思考,利用我們已有的經驗,同相關專家的智慧相結合,才能最終得出實施這個項目的一個最佳方案。這就是我們項目建造在世界保持先進水平的最重要的原因。”
伶仃洋大橋建造過程中,使用了一體化智能筑塔機、超長索股無人跟隨架設技術、新型綠色混凝土等自主創新的智能設備和新材料,并采用了水中錨碇快速筑島關鍵技術,主塔鋼筋網片預制、現場裝配化成形、整節段吊安施工工藝等新施工方法,不僅為大橋建設提升了效率,也充分體現出中交建設者們的建設智慧。
看著伶仃洋上空270米的主塔,曾煒告訴記者:“伶仃洋大橋對我來說,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來源:中國水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