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馬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給馬爾代夫帶來了變革性影響。中馬正共同走上一條希望之路、繁榮之路、幸福之路。
馬爾代夫一直熱切期盼著中國游客的到來。
繼成為中國第一批試點出境跟團游的目的地后,馬爾代夫旅游業再度迎來好消息。2月17日,《中國和馬爾代夫互免簽證協定》正式生效。出境程序的逐步簡化,讓游客可以隨時到馬爾代夫游玩。而且,游客們會發現,在當地出行不再是只能依靠擺渡船往返,還可以選擇坐車,通過中馬友誼大橋去往首都馬累、機場島及新城胡魯馬累島。
2018年8月30日,由中國援建、中交二航局承建的中馬友誼大橋建成通車。這是馬爾代夫首座現代化橋梁,也是印度洋上第一座跨海大橋。該大橋的開通,結束了馬爾代夫首都馬累與新興城市、第二大島胡魯馬累之間只能通過輪渡往來的歷史,更深刻改變了當地的社會經濟生活。
中交二航局二公司副總經理林樹奎曾是中馬友誼大橋項目的施工負責人,對于當時建造大橋時的場景,他至今還記憶猶新,“在大橋建設過程中,成千上萬的群眾每日都會圍在大橋岸邊觀賞大橋建設盛況。‘觀橋’成了他們生活中的一件新事物。”
據記者了解,中馬友誼大橋通行四年多以來,通行流量達上億人次。該大橋實現了馬爾代夫人民擁有跨海大橋的愿望,更重要的是,這是中馬兩國共建“一帶一路”的標志性項目,是中馬友好的象征。
馬爾代夫是最先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之一,也是最早從中受益的國家。對此,中國駐馬爾代夫大使王立新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事實證明,中馬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給馬爾代夫帶來了變革性影響,給馬爾代夫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有力地促進了馬爾代夫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福祉改善。中馬正在共同走上一條希望之路、繁榮之路、幸福之路。
第一座跨海大橋
水清沙幼,碧水藍天。獨特的島嶼風光,讓馬爾代夫被譽為“上帝拋灑人間的項鏈”。
馬爾代夫地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是由1000多個星羅棋布的島嶼構成的國家。但一直以來,馬爾代夫沒有一座跨海橋梁,島嶼之間的連通始終不暢。在建造中馬友誼大橋之前,當地人都是靠小船在汪洋大海擺渡往來。
公開資料顯示,馬爾代夫首都馬累,面積僅有1.8平方公里,這里卻居住著15萬以上的人口,約占整個國家人口的三分之一。由于當地人口稠密,單一的交通方式所帶來的不便越發凸顯。
此外,交通問題也影響著游客對游覽路線的選擇。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小雪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馬累是馬爾代夫人口最多的城市,給我們的感覺是“又小又擠”,“若是旅客要到馬累游覽,還得從機場出來坐船。而當地的船只一般都很小且顛簸,因此很多游客都不會到馬累,而是選擇直接坐船到外島游玩。”
直到2018年8月,中馬友誼大橋正式落成通車,當地必須依靠擺渡船往返的交通狀況才得以改變。
據悉,中馬友誼大橋跨越馬爾代夫嘎杜海峽,總長2公里,直接連接馬累島和機場島。“大橋建成之前,當地民眾只能靠擺渡船往返兩岸。遇到大風強涌浪等惡劣條件,船舶通行就非常危險甚至停航。大橋通車后,當地人開摩托車不到5分鐘就能跨越海峽,到達對岸,可以說極大方便了交通往來。”林樹奎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大橋的建設有效地改善了兩岸三地居民的交通出行環境,尤其是緩解了大馬累核心經濟圈城市擁擠的現狀。
林樹奎還記得,中馬友誼大橋通車那天的場景:海灘邊、防浪堤旁、觀景平臺上……到處都是爭相觀看大橋通車盛典的馬爾代夫民眾。隨著大橋通車,馬爾代夫首都也開通了交通樞紐專線,徹底改變了大馬累地區的交通格局。
在林樹奎看來,大橋開通所帶來的變化是多方面的。他能明顯感覺到,大橋開通后,對岸機場島毗鄰的胡魯馬累島很快就熱鬧起來了。
“各種商品貿易往來更加頻繁,餐飲業、旅游業、汽車業等多種行業生意也顯著好起來。馬累島上的披薩店開通了跨島外賣服務,外賣小哥騎車過橋把新鮮的披薩送到胡魯馬累,在以前這是難以想象的。”林樹奎向記者表示,因為大橋,馬累島亮起了紅綠燈,大橋交警這一新職業也誕生了,而原本安靜的胡魯馬累島也因為大橋的物流的帶動,掀起了規模龐大的基建熱潮,保障房、新商店、工廠等紛紛開始建設。
“大橋的建設,是對特殊地理環境的跨越。中馬友誼大橋加速了馬爾代夫核心城市人流、車流、資源要素的流動,無形中拉動了馬爾代夫經濟發展。”林樹奎表示,由于機場與首都馬累之間很快就能跨橋抵達,能夠進一步促進首都馬累以及大橋所連接的兩岸三地,即馬累、機場島和胡魯馬累島的旅游吸引力,進而加快推動旅游業發展。
珊瑚礁上的“中國制造”
擁有一座跨海大橋,是馬爾代夫民眾長久以來的心愿。據了解,馬爾代夫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島國,多孔洞、易碎、承載力不均等珊瑚礁灰巖特有性質,決定了建造跨海大橋有著“世界級”的難度和風險。更重要的是,在遠洋深海無遮掩環境珊瑚礁地質上建造跨海大橋,即便是放眼世界,也沒有先例可循。
2016年,中馬友誼大橋正式開始施工,工程難題接踵而至。當地的珊瑚礁地質復雜,涌浪強烈,再加之海水鹽度高腐蝕性強,都讓大橋承建方——中交二航局的施工人員在做工程施工規劃時頭疼不已。據二航局武港院副院長汪文霞回憶,那時候只要開會,內容都是研討怎么讓大橋在珊瑚礁上站住腳。
林樹奎表示,當時團隊在重壓之下深入研究探索珊瑚礁地質建橋“密碼”,通過科技手段探尋海洋涌浪作業窗口期,晝夜不停加緊施工。與此同時,團隊制定了全周期科學決策施工計劃,國內外聯動統籌建橋物資。最終,團隊不負眾望,在建造過程中開創了遠洋深海無遮掩環境珊瑚礁地質條件下特大型橋梁建設的先河,在商務部國際經濟合作事務局組織的歷次驗收中,驗收結果均為“優良”。
中馬友誼大橋的建設全面采用中國技術、中國規范、中國標準。中國企業發揮全產業鏈優勢,為馬爾代夫圓滿了造橋夢。更難得的是,從中馬友誼大橋開工到建成通車,中交二航局項目團隊僅用了短短33個月的時間。“2公里跨海大橋,工期不到3年,這種工作強度和壓力在我經歷的所有橋梁工程中是前所未有的。”林樹奎感嘆道。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與南亞研究中心秘書長劉宗義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馬爾代夫島嶼眾多,民眾居住得比較分散。中馬友誼大橋的建成,以橋梁連接其首都和居民區,有力促進當地民眾的交流和當地經濟發展,能極大地縮短通行時間。從基建的角度來說,馬爾代夫缺乏大型工程建設的能力,更沒有這種技術。中國的基建很好地補足了馬爾代夫當地的建設需求。
近年來,隨著中馬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深化,兩國在大項目上的合作發展勢頭良好,迎來了一系列工程竣工,包括拉姆環礁連接公路項目、住房二期項目、呼魯馬累二期7000套保障房項目,以及馬累國際機場改擴建項目,目前機場新跑道已經成功開通。
對接馬爾代夫多元化戰略
2023年2月21日,馬爾代夫-中國商務投資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上,中馬雙方討論了對區域與國際合作的理解,并達成對未來深入合作的共識。
馬爾代夫駐華大使艾莎特·阿茲瑪表示,馬爾代夫和中國之間的友好合作源遠流長,馬爾代夫一直視中國為寶貴的朋友。中國為馬爾代夫的社會、文化和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受到馬爾代夫人民的高度贊賞。她期待兩國戰略對接,在旅游、可再生能源與環境、漁業、農業、房地產與基礎設施等領域開展商業合作。
談到下一階段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方向,中國駐馬爾代夫大使王立新表示,首先要加強中方全球發展倡議與馬爾代夫多元化發展戰略的對接。
除了基建領域的合作,近年來,中馬雙方在海水淡化、電力、文教、衛生、能力建設等方面合作都取得不少重要成果。
“中馬在共建‘一帶一路’上的合作上潛力很大,因為馬爾代夫剛好處在印度洋航道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劉宗義表示,交通信息業其實是該國的第二支柱產業,而中馬在這方面也將有較大的合作空間。(來源:21世紀經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