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樹成蔭,安寧幽靜。一條通往花溪街道學堂灣小學的人行步道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這條路長約50米、寬近3米,工程量雖小,可一舉解決了重慶市新燕尾山隧道工程項目苦竹壩立交工程周邊小區近百名小學生上下學出行的難題。
修路這件事,還得從源頭談起。2023年8月上旬,重慶市巴南區花溪街道社會綜合治理服務中心,一場居民協調會正在這里召開,10余名周邊居民代表參會。該街道管轄的苦竹壩社區居民們提到:“因為施工用地這條小道被占用,現在去學校的路程從原來的10來分鐘將會變成將近1個小時,不方便也不安全,9月份小孩子開學怎么辦?”
原來,在前期,政府已將苦竹壩立交工程區域地塊移交給中交二航局新燕尾山隧道工程項目部作為施工用地,可進場正常使用。可恰好有一條小道位于施工區域,這就是村民口中的“小道”。項目部從屬地街道辦規劃科詢問得知,這是一條“無中生有”的小道。
小道的形成還得追溯到項目進場施工前。這條小路原本是沒有的,因去學校用時短,周邊居民自行開辟出了這條小道。漸漸地,小道就變成了大家習以為常的出行線路。
8月正值學生假期,這條路的用途和價值就變得可有可無。然而隨著開學臨近,居民們發現這條路被占用,紛紛擔心會影響孩子們的開學出行問題。
“這條小道被占用后,當初也沒考慮新的道路修建,需要涉及建設單位、街道辦、區建委等部門聯動來解決這個矛盾和訴求。”綜治中心人員給大家解釋道。
要把這個問題解決可不是件容易事,涉及部門多,涉及線路復雜。針對居民訴求,在啟動部門聯動機制后,街道辦牽頭協調區建委、教委、管轄社區、公交公司等,結合各自管理權限,找到項目部進行協商。幾家單位現場踏勘,尋求最優方案解決學生出行難問題,開會面對面講政策、擺事實、想辦法、出思路,為群眾提供矛盾糾紛化解平臺。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從小區群眾受益面、施工便捷度、成本控制和群眾維穩等多方面考慮,選擇了新修步道的方案,并結合實際確定了合理的步道線路。
厘清了居民訴求、各部門職責后,趕在9月1日開學前完成步道施工的計劃表出爐了。項目部認真聽取相關方意見,主動承擔起修筑新路的任務。
項目部第一時間籌備了水泥河沙,特意安排一名工長督導施工,還抽調來小挖機設備。工人師傅們從倉庫里找來鐵鍬,一起干了起來。小學旁邊小區的阿姨好奇心來了:“這段時間真奇怪呀,項目部怎么跑到小區門前修路來了?”了解情況后,她才知道這正好也解決了她所在小區業主出行的老大難問題,心底樂開了花。
經過幾天協同努力,一條長約50米,寬3米的“安心上學路”終于修好。看著修好的小路,該小學家委會成員、家住金色時代小區的陳女士激動地說:“前段時間還在擔心小孩上學怎么辦,現在好了,路平坦了,走在上面又安全又舒心,實實在在解決了小學生出行的大難題。”
項目負責人何勇現場督促道路修筑過程,他說:“干一項工程,謀一方福祉。這條小步道不僅滿足了周邊居民小孩子上學出行的條件,也把二航建設者和當地老百姓緊緊地連在一起。”(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