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蜂窩,籃球場有馬蜂窩,差點被蜇到,主任趕緊來整一哈。”南京龍潭長江大橋項目員工喬延平發現駐地的一個馬蜂窩后,第一時間撥通了綜合辦主任潘衛的電話。
掛斷電話,潘衛立馬跑回寢室找件衣服來包臉。用他的話說:“馬蜂窩是不得不去掏的,但是這張臉先得保護好。”撿一根枯樹枝,搞件舊衣服剪成條條裹起來就成了“打蜂棍”。小心翼翼,左閃右閃,最終還是把這個讓人望而生畏的“窩點”拿下了,今天的潘衛完成了一個新任務。
在很多人看來就是潘衛捅掉了一個馬蜂窩,但是他手上本應拿著的筆那一刻卻變成了“打蜂棍”。在一個做行政管理的人看來,這件事情多少是有點不可思議的,而且這樣的事還有許多。
生活是一點點變好的,現在工程板房、集裝箱在很多新世紀出生的年輕人看來,還可能被嫌棄,但老一輩人就已經很滿足,因為充斥他們記憶中的是那個年代的土屋瓦房。
就像辦公室的老何在和老友打電話時說的一樣,現在多好嘛,回家飛機一個半小時,幾十年前來到江浙這邊的時候,回一趟家好造孽嘛。公司參建溫州大橋那個時代,工友回家要從項目駐地乘坐公交七至八小時到金華,然后坐三十八小時的綠皮火車才能回到重慶市區,很多工人又是住在區縣,所以通常要兩三年才會計劃回家一次。可想而知當年交通資源有多么匱乏,而交通正是我們一起奮斗的賽道。
現在的弄潮兒大多在互聯網、自媒體這種新穎的賽道奔跑,年輕人口中多是談的流量變現,直播平臺,大數據比對。這些詞語在我們九零后后期以及八零后的課本上就沒有出現過。短短十年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扁平化,一手信息在網絡唾手可得,信息傳遞變得輕松與迅速。比起來我們和鋼筋混凝土打交道這種工作,多少顯得有點土氣。但是這樣的一個時代是怎么造就的,哪些人造就了這樣的一個時代呢?
網紅即流量,誰掌握了流量密碼誰就意味著擁有更好的變現能力。在網紅們驚人的日營業額面前,很多年輕人覺得賺錢如此容易。在這些繁榮背后是我們國家投入了巨大資源來建設交通以及更多軟硬件設施方便百姓。放眼世界不是只有中國人喜歡網購,而是只有中國才能承載起如此巨量的貨物流通,中國工業的脈動是建立在工程人數十年的付出上的。
從西部大壑到東部沿海,從北部寒江到南方暖地,我們拓寬著城市的邊界,我們的勞動改變著出行方式,鏈接了不同人的命運。大涼山的石榴,西北的羔羊,沿海的梭子蟹,現在的我們比起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楊貴妃更加幸福,這才是最好的時代。
所以,就算是掏馬蜂窩又如何,不過是我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為我們日常工作還平添了一絲波瀾。這波瀾,可能還充滿著樂趣。(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