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隨著第38節塔柱混凝土澆筑完成,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東索塔突破200米,東索塔施工進入封頂最后沖刺階段。
深中通道是集“橋、島、隧、地下互通”為一體的超級跨海集群工程,伶仃洋大橋為項目控制性工程,主跨1666米,主塔分為東西索塔,各高270米,相當于90層樓高,建成后將是世界最大跨徑海上鋼箱梁懸索橋、世界最高海中大橋。
深中通道采用東隧西橋方案,全長24公里,建成后將是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后,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構筑的又一重要交通大動脈,將有力推進珠三角經濟、交通一體化及轉型升級。中交二航局承建的S04合同段主要內容包括伶仃洋大橋東索塔、東錨碇、上游側主纜架設、鋼箱梁安裝、東泄洪區非通航孔橋下部構造,線路全長3973米。
東索塔塔柱共分48次澆筑,設計混凝土量約5萬方,鋼筋用量7400噸。東索塔塔柱鋼筋采用直徑40毫米和32毫米的主筋,塔柱斷面八邊形截面隨著高度增加不斷收分變化,對鋼筋接頭對接精度帶來巨大挑戰。項目團隊研發鋼筋網片預制、裝配化拼裝成型、整節段吊安工藝,從網片制作、吊裝、運輸,部品拼裝、整體吊裝、調位等各個環節全程監控,嚴格控制網片加工精度、成型后各個關鍵尺寸,保證部品鋼筋順利對接安裝,單個節段鋼筋安裝時間不到30小時,大幅提高部品鋼筋施工工效。
施工區域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每年侵襲珠江口水域臺風數量約4到6個。面臨復雜海洋環境和氣候條件,超高索塔設計采用混凝土現澆工藝的前提下,傳統設備在施工效率、品質、人員勞動強度和安全風險管控方面均難以與索塔建設目標匹配。
中交二航局以“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智能化控制”為總體思路,提出將橋塔高空現場施工打造為“豎向移動工廠”,打造了一體化智能筑塔機。該筑塔機整體由4組架體組成,高26.7米,沿架體高度方向分別設置作業、養護及修復平臺共8層,架體間通過收分裝置適應塔柱復雜截面變化;筑塔機爬升系統采用大行程液壓油缸,單個油缸頂升能力達100噸且可進行各角度調節;同時運用MD3600塔吊整體吊裝塔柱節段鋼筋部品,利用引導裝置實現鋼筋部品底部快速就位;混凝土澆筑時,通過智能控制系統自動布料,同時利用自動振搗系統輔助作業人員高效完成振搗。
通過一體化筑塔機的應用,塔柱爬升工效達1.2米每天,相比傳統爬模工藝提高1.5倍。智能養護系統使塔柱混凝土達到工廠內標準化養護條件,節約養護時間7天,且塔柱質量達到設計要求。同時該設備還減少了作業工人40%左右。
目前伶仃洋大橋非通航孔引橋施工、錨碇填芯大方量混凝土澆筑已全部完成。東索塔預計今年6月將完成封頂。(二公司 張政、火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