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8月30日20:30,由中交二航局總承包施工的援馬爾代夫中馬友誼大橋開通儀式隆重舉行。馬爾代夫總統亞明和中國政府代表、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署長王曉濤,共同為大橋開通揭牌。中馬雙方政府代表、大橋參建各方、馬爾代夫普通民眾代表等近兩千人出席了大橋開通儀式。
五彩絢爛的煙花,富有科技感的燈光表演,將印度洋的上空裝點得璀璨奪目。現場張燈結彩,中馬兩國國旗迎風飄揚,整個首都馬累洋溢著一種強烈的喜慶氣氛。海灘邊、擋浪堤旁、觀景平臺、樓頂上……數萬名民眾簇擁著,熱情歡呼著,爭相觀看大橋開通這一盛典。
作為世界旅游勝地的馬爾代夫,星星點點的島嶼散落在印度洋上,島嶼間的交通完全依靠船舶和水上飛機,出行往來極為不便,擁有一座跨海大橋是馬爾代夫人民多年以來的夢想。尤其是位于大馬累核心經濟圈的首都馬累、交通樞紐機場島和新城胡魯馬累島,急需實現陸路連接,緩解馬累城市擁擠現狀,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發展。
2014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馬期間,和馬爾代夫總統亞明共同商定,由中國援建一座連接首都馬累和機場島之間的跨海大橋——中馬友誼大橋。
該項目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標志性項目,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率先成功實施的大型基礎設施項目。該項目由商務部國際經濟合作事務局組織實施,項目管理單位為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施工總承包單位為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
大橋跨越噶杜海峽,總長2公里,主橋全長760米,為六跨疊合混合梁V型剛構橋。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00年。
大橋建設過程充滿艱辛,面臨遠洋深海珊瑚礁地質、深水長周期波和高溫鹽腐等三大技術難題和工期緊張、場地狹小、物資匱乏、航空限高和環保要求高等多項實施困難。參建各方堅持“政治引領,技術先行,周密組織,頑強拼搏”的原則,發揚新時代援外人甘于奉獻和勇于擔當的精神,克服了馬爾代夫當地政局動蕩和現場各種不利因素,在33個月的超短工期內,解決了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開創了遠洋深海無遮掩環境及珊瑚礁地質條件下特大型橋梁建設的先河,為類似工程建設提供了示范并積累了經驗,在商務部國際經濟合作事務局組織的歷次驗收中,項目驗收結果均被評定為“優良”。
大橋建設全面采用中國標準、中國規范、中國技術和中國管理。大橋主橋的拱形結構,體現出中國傳統橋梁的經典元素,三個V型墩形如振翅翱翔的海鷗,與當地海洋環境融為一體,而橋頭的景觀工程則融入穹頂、拱門等具有濃郁伊斯蘭風格的建筑元素。
百年夢想,今朝實現。這是馬爾代夫亙古未有之新氣象。
從2015年12月30日開工,通過援建者們33個月的努力,大橋如期建成,結束了這個國家沒有跨海大橋的歷史。
在大橋開通儀式上,亞明感謝習近平主席和中國政府向馬方提供幫助,實現了馬爾代夫人民擁有跨海大橋的百年夙愿。中馬友誼大橋是中馬友好的里程碑,馬爾代夫人民將銘記習主席和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馬方愿同中方共建“一帶一路”,共享發展繁榮。
亞明在致辭最后用不太熟練的中文動情地說:“感謝習近平主席!”引來現場熱烈的掌聲。
王曉濤代表中國政府熱烈祝賀中馬友誼大橋開通。他表示,中馬友誼大橋是中馬共建“一帶一路”的標志性項目,也是中馬友好的新象征、中馬關系的新起點。中馬合作將繼續面向馬爾代夫全體人民,更多惠及馬爾代夫普通百姓。
如今,以中馬友誼大橋為代表的中馬共建“一帶一路”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中馬共建“一帶一路”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成果惠及中馬兩國人民,符合兩國人民的共同利益,為中馬關系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杜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