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沙灘,椰影婆娑,綠松石般的淺色冩湖與純凈湛藍的深海相接,構成馬爾代夫獨特的景色。不遠處,建成后的中馬友誼大橋矗立海上,一輛輛汽車在橋上順暢通行。
眺望著這一幕,中交二航局援馬爾代夫中馬友誼大橋項目施工技術組工程技術部部長王振心中生出很多感觸,回想起2016年4月22日晚上的兇險場景,與眼前和美的景色似乎恍若隔世。
“鋼管連接的位置,要注意點焊到位。”那天傍晚,王振和一群工人正在為已經安裝完成的主橋22號墩輔助平臺進行焊接加固。近400噸重的輔助平臺被嵌固在深入海底的四根大直徑鋼管樁上,四面一片蒼茫,僅有500米外的一臺浮吊船與平臺遙相陪同。
18時許,天氣驟變,一陣陣狂風吹來,霎時烏云遮天,電閃雷鳴,大雨傾盆,涌浪翻滾,海水開始猛烈襲擊孤零零的輔助平臺,海面像被籠上了層層迷霧。
海水混雜著雨水順著領口灌進了衣服,工人們很快全身濕透,狂風吹來,大家冷得打起了哆嗦。風雨持續發作,平臺在強涌浪作用下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響。“會不會翻啊!我們還能回去嗎?”“這下可能完了!”一些工人開始不安起來,臉上滿是驚恐。“平臺經過受力計算,擋住惡浪不成問題的!”王振堅定地跟大家說。
此時,在浮吊船上的技術組副組長李洪軍得知了消息,和幾名工人登上緊鄰浮吊的交通船向著平臺方向駛來。交通船在汪洋大海上就像一葉扁舟,隨著風雨浪涌飄搖不定,500米的距離漫長得如同5萬里。而此時平臺上已有兩名工人頭暈目眩,當場嘔吐。
“救援船怎么還沒來?”工人的焦躁不安逐漸強烈。“請大家保持鎮定,船馬上就來!”王振和安全員冉崇禮已經顧不得風雨眩暈,一邊不斷安撫工人的情緒,一邊商量配合救援。
20多分鐘后,交通船終于駛到平臺附近,可就是沒法靠近。越臨近涌浪越強烈,船體顛簸得更厲害。“穩住!抓緊船舷!”李洪軍站起來指揮。這時,天色變得更暗。平臺周邊形成多個方向的混合浪,船顫動地更加猛烈,每一次嘗試靠近最后都被沖得更遠,而平臺四周是鋼管和鋼板結構,如果船撞上,后果將不堪設想。
18時40分,“趕快聯系緊急救援!我們配合!”雨水把電話打濕,王振隱約聽到了李洪軍的呼喊。18時50分,技術組組長助理史真鋼接到消息后與合約部員工周婷婷加緊向馬爾代夫海岸警衛隊發出求援信息。馬方了解險情后即刻組織救援。19時30分,馬方派出兩艘橡皮艇,史真鋼乘上其中一艘沖在最前面引路。
海上不斷躍起的涌浪能把人從船上彈起來,史真鋼緊抓著橡皮艇的扶手,忍受著顛簸和搖晃。雖然橡皮艇比普通船靈活性更強,但行駛過程依然非常艱難,“說是驚濤駭浪一點也不為過。”
這時候,平臺上的所有人又冷又餓,許多人展露出無助的神情。“大家不要慌,受凍受餓我們一起扛!沒什么困難是過不去的!項目正在為我們采取行動。”王振和冉崇禮鎮定堅守,為大家鼓勁。
20時30分左右,橡皮艇才接近平臺。橡皮艇雖耐撞擊,但仍無法靠近。“嗡嗡嗡……”引擎在海面騰出幾股黑煙,像是低嘯著與海浪搏擊,但十幾次嘗試與平臺靠近均告失敗。
此時已經21時,“擋住邊上的浪,打破多向涌浪的格局,形成相對穩定的區域是關鍵!”這時,已與涌浪抗爭許久的交通船上的李洪軍與技術組組長林樹奎在對講機里商定了方案。他分別與平臺、橡皮艇上的人溝通,安排交通船駛向平臺另一角落,為橡皮艇“靠岸”形成“擋墻”。如此,橡皮艇才艱難地得以靠近平臺,但仍然晃動強烈,起伏不定。警衛隊員拋出纜繩,冉崇禮接了十多次才成功。
21時40分,眾人已被困近四個小時,橡皮艇終于到了!
“下船一定要小心,注意船的晃動,要把握規律!”王振向工人們叮囑。橡皮艇隨著涌浪一起一落,工人們必須要在涌浪間歇、船體上升時跳下,若過程中船上升到最高處極有可能因為船體馬上下沉而踩空,兇險異常。眾人緊繃神經,一個個接力,見縫插針,近一個小時后,全部登上了橡皮艇,無人受傷。所有船只準備返航。
歸來途中,同樣充滿驚險,如不抓緊,一陣大浪過來,人就會被甩到海里。史真鋼、王振、冉崇禮一路不斷關注著工人們的安全,直到進入碼頭港灣。
那算是最為兇險的一次經歷,至今想起王振心里仍然后怕,但如今看到大橋終于建成,并真切地改變了馬爾代夫人民的生活,他感到十分安慰。無垠的印度洋,其聲其貌,其形其勢,已融入進大橋建設者的深深記憶。
(杜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