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到過文萊大摩拉島大橋項目部的人都有這樣一種感覺,好像所有亞洲國家的人都能在這里看到,項目部辦公室內集結著一支“多國部隊”。的確,因為項目部與業主、監理一同辦公,而各自都聘有外籍管理人員,中國、馬來西亞、文萊、韓國……常駐辦公室的都有整整十個國家,因此,大家都稱項目部為“新東盟十國”總部。
在這支“多國部隊”里,老丁要算最活躍、最出眾的一位了。老丁,項目部聘請的承包商代表,馬來西亞華人,他有豐富的國際工程施工及商務談判經驗,別看他五十多歲了,但仍然聲如洪鐘,做事風風火火。
在這個大家庭里,平時最熱鬧的時候就要屬開月例會了。月例會上,業主、監理及承包商等工程相關部門都會參加,三方會在一起就項目進展情況及相關問題進行討論,每次開會,都會“吵”起來,而每次“吵架”,都少不了老丁。記得在第一次月例會上,韓國監理對辦公設備提出了特別要求,老丁細心一算,發現這將會超出項目部預算,于是當面予以回絕,并明確說道:“業主在合同中已寫明了具體要求,除非業主下指令,否則我們拒絕執行。”監理當即無言以對。
還有一次,為了方便作業,項目部將項目安全裝備做出了改進,將作業人員的泡沫救生衣改為了充氣式救生衣,將連體式工作服,改為了分體式,而文萊監理卻堅持按照文萊當地其他公司的普遍做法來要求。老丁堅持道:“同樣都能保障工人安全,我們的改進能提高工人效率,其他很多國家也都是這樣做的,我們會堅持這種做法。”
老丁也有聯合監理向業主“發難”的時候,一次月例會上,老丁直言月例會的議程耗時太長,因為平時有向業主監理發送日報和周報,所以建議會上匯報工作環節可以省去,大家就可以多花時間來討論問題及解決辦法,監理們也紛紛響應,最后,業主也采納了這一建議,會議時間從四個小時縮短到兩個半小時,提高了效率。慢慢的,參會的中國團隊也逐漸加入到“爭吵”的隊伍中,開始挑戰業主、監理的權威。有時,把業主監理惹急了,大家就會不自覺的用到自己的母語,所以會上英語、馬來語、韓語等語言你來我往、唇槍舌戰,氣氛熱烈。而項目部參會團隊在商量對策的時候,就用中文,大有團隊作戰的氣勢和策略。
年底往往是項目部最忙的日子,各種年終檢查、總結……應接不暇。一天,老丁接到了一個電話,母親病危緊急進了醫院,家里人催他趕快回去。但正好第二天文萊政府將到工地檢查,老丁要現場匯報工作。老丁將自己關在辦公室里,一個電話接一個電話的打著,一邊緊張的關心著母親的病情,一邊繼續安排第二天的迎檢工作。期間,不時有同事前去關心他母親的病情,但到最后他都會和同事們討論到迎檢準備工作上來。老丁說:“這次的檢查對項目的今后的工作開展非常重要,前期大家也籌備了很長時間,明天不容有任何閃失。這次迎檢工作一直是我在負責,我會一直負責到底。老母親有家人照顧,她叫我不用擔心……”直至深夜,他的辦公室里才安靜下來。
中國人有中國人的愛好,文萊人有文萊人的習慣,剛開始,大家互相接觸很少,但相處時間一長,大家都成為了很好的朋友,其中,老丁很好的發揮了潤滑劑的作用。每到下班時間,老丁會主動邀約同事和業主監理一起去打球、吃飯和聊天,逐漸拉進彼此之間的距離,絲毫不受工作中“吵架”的影響。老丁常說:“工作歸工作,在合同中,大家都是平等的,屬于我們承包商的利益我們一定要據理力爭。同樣,我們三方都會為各自利益打算,所以爭爭吵吵是常態,國際工程工作中都是這個樣子,大家都理解,不會將工作的情緒帶到生活當中。”
項目部中國員工也逐漸習慣了這種上班“爭吵”,下班“友好”的感覺,就和真正的“東南亞國家聯盟”所倡導的理念不謀而合。同一愿景,同一立場,同一屋檐下的中交人和以老丁為代表的外籍員工一同聯盟,不斷推動著文萊大摩拉島大橋建設穩步前行。(中交二航局 二公司吳煒)